首页 · 人才动态 · 人才要闻

硬核盘点,速览空天产业“西引力”

来源:西安有才   发布时间:2024-04-22   浏览量: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甘肃酒泉顺利升空。

  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中国正式进入航天时代。浩瀚太空从此有了中国轨道。

  2016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中央批准、国务院正式批复以“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

  60多年来,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人漫步太空的脚步,自信且从容。

  9年间,“中国航天日”先后“落地”北京、西安、武汉等九个城市。回望历年主题,从2017年落地陕西西安时的“航天创造美好生活”到2024年落地湖北武汉时的“极目楚天,共襄星汉”,各地市逐梦空天的步伐,坚定且昂扬。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珞珈樱花盛放,乘着春风再次“飘回”长安,现在让我们将视线重新从“黄鹤楼”投向“大雁塔”,用这些关键词,速览速知西安的空天产业。

  地理位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吕风勇曾言:“西安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纵深优势,是最适合发展航天产业的城市之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中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密集的陆空交通网......当这几个关键词“凑”在一起,西安在空天产业供应链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呼之欲出”——快速联通国内外市场和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效率、辐射带动周边川渝、甘宁地区,广泛吸纳异地城市人才来陕就业创业。

QQ截图20240422152058.jpg

  ■前瞻经济学人APP

  优越的秦川地貌,也为西安空天事业发展增色不少。秦岭深处,隐匿着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关中平原的坦阔沃土,则为空天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城共生,产城相融。全国仅有的两个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航空基地及航天基地应运而生,且均有各自的突出优势。

  雁塔区、长安区、莲湖区、未央区、阎良区等辖区内也分布有较为密集的空天企业。

  其中尤以雁塔、阎良、未央三区布局最为深入,现已形成涵盖航空航天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生产、装备应用与维护等业态,从上游原材料生产到下游应用维护各个环节的航空航天完整产业链。

  人才支撑

  人才是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西安拥有着国内航天1/4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

  截止2023年11月,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65.5万人,科研人员突破100万人。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首次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19位。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老牌”学府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学校不仅为西安航空航天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也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

  双向奔赴引人才,深挖潜能用人才。

QQ截图20240422152155.jpg

  ■阎良人社

  以阎良区为例,2023年组织校企双进活动39场、促成13031名学子、195家企业现场推介对接。又依托丰沛的航空人才优势,实施“航空银晖”行动,特邀311名涵盖机械制造、电气机电等30余个领域的专家,组成“航空银晖专家智库”,108名银晖专家与区内37家企业就技术攻坚、项目合作等达成合作意向,有效缓解企业高端人才需求。

  做足“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文章,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

  利好政策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西安能够备受空天企业青睐,不仅因其优越的地理基础、庞大的人才储备,还有全方位的利好政策支持。

  《西安市产业倍增工作方案(2022-2026)》提出目标,到202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6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目标已定,政策先行。

QQ截图20240422152240.jpg


  ■西安市数据局

  做强产业“引力场”,出台《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将提升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础研究能力,并打造航空领域先进制造的产业集群作为核心发展目标;每引进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链配套企业,项目完成全部投资后,按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给予招商主体奖励;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且对全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制造业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

  做大人才“蓄水池”,发放企业引进硕博人才奖励,企业每引进一名博士和急需紧缺硕士,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实施“西安伯乐奖”奖补政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用人单位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入选顶尖、领军、菁英人才项目,分情况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不等的资助......

  叠加地理、人才、政策等多重优势赋能发展,西安航空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成型。

  产业集群

  拥有航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到“十四五”末,全市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这是“航天动力之乡”——西安。

  着眼特定区域,突破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未来区域经济加速增长。西安——正在这么做。

  由西北工业大学、国有企业、研究院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四不像”研发机构——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领跑”从航天动力、航天材料到飞机高端零部件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50余家企业,孵化和参控股各类高技术企业和项目53家,产值超过20亿元。

  目前已经探索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企业孵化、金融投资、服务赋能”为一体的全周期全链条科技创新模式。

QQ截图20240422152324.jpg

  ■央广网

  央视新闻客户端就此推出专题报道《新质生产力在中国丨火箭动力、卫星载荷、测控……西安打造国际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全方位展示西安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图景。

  陕空院所形成的产业链仅仅只是一个缩影,在西安的空天产业集群里,这样的产业链还有许多。在这里,科创平台和创新企业相互成就,高校科研与企业研发并驾齐驱!

  研发主体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4个关键词,地理优势、人才支撑、利好政策和产业集群,这些共同构成了西安航空航天产业丰富而多层次的研发主体格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

  以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为例,多年来参与了国家20多个型号的卫星和先进飞行器的研制,团队成功研制了小型化、系列化、高动态电动伺服系统,这些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0余种型号的飞行器。

  还有前文提到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航空学院等高校在航天航空领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这些学校不仅为航空航天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科研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等机构,中航西飞、中国航发、银河航天、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知名企业则各自在航天器研制、火箭发动机、空间通信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研发实力和经验。

  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上的闭环格局,空天领域技术与产业将再次迎来升级。

  这一切合作共赢的背后,都有着政府的“身影”。

  制定优惠政策、建设产业园区、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西安市政府作为研发主体中的“官方力量”,为航空航天产业的研发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还积极引进着国内外优质资源和技术,推动西安航空航天产业与国际接轨。

  货运飞船“天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跳出五行之外”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探日计划“夸父”.....

  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走出无数个朗朗上口的航空航天器名称;9个“中国航天日”交叠更替,亦见证着我国空天事业再攀高峰。

  现代科技对古代梦想和传说的遥遥回应,亦如此刻,“黄鹤楼”与“大雁塔”的“遥相辉映”。

  站在第9个“中国航天日”的新视角,再去回看西安的航空航天产业。你会发现,助力中国航天加速跑,西安航天身影从未“缺席”,硬实力始终“在线”!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Copyright @ 2008 版权所有 西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3021138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301号西安城发中心6楼 EMAIL:xasrcw@126.com

人力资源证: 610100080018